沈阳航空航天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前身为沈阳航空工业学校马列主义教研室,历经70余年发展,2004年独立建制社会科学部,2014年正式更名为马克思主义学院,承担全校本硕博学生思政课教学工作,具有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硕士点。2023年入选辽宁省高校示范马克思主义学院。学院拥有国家级本科一流课程1门,辽宁省本科一流课程6门,开设的所有全校性必修课都入选了省级以上本科一流课程,课程建设在省内名列前茅。
学院拥有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硕士点,四个二级学科点,三个科研团队。学院高度重视科研平台建设,2020年获批辽宁省教育厅新型智库项目——辽宁省"四史"教育研究中心,成为省内首家专门从事"四史"教育研究的科研平台。此外,学院还成功获批市级、校级科研平台各两项,形成了多层次、立体化的科研平台体系。依托这些优质平台,学院积极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推动科研工作取得显著成效。近年来,学院教师团队在科研项目申报中屡创佳绩,先后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4项、教育部级别课题8项,充分展现了学院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领域的学术实力和创新能力。学院探索形成了“情景剧教学法”、“混合式教学”、“专题教学”等创新教学方法,相关成果连续四届获得辽宁省教学成果一等奖。
学院现有思政课专任教师61人,高级职称比例为67.42%,其中教授11人,博士学位教师比例70%以上。拥有一支师德高尚、能力突出的师资队伍,获评全国模范教师1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人、教育部思政课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人、全国思政课教师年度影响力人物2人、辽宁省教学名师4人、“兴辽英才”教学名师1人、辽宁省优秀教师2人、辽宁省高校思政课名师工作室2个、辽宁省思政课中青年骨干教师5人、沈阳市师德标兵1人。教师在全国思政课教学展示活动中共有4位教师获得一、二等奖,辽宁省高校思政课教学大赛中累计获得一等奖16项,有1名教师获得全国青年教师教学大赛三等奖,辽宁省第一名,有1名教师获得辽宁省教学创新大赛一等奖,教学获奖名列全国马克思主义学院前茅。

审核评估强调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我校是如何加强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发挥马克思主义学院在思政课教学主渠道作用的?
学校高度重视学院建设发展,成立校思想政治工作领导小组,将学院作为重点学院、思政课作为重点课程进行建设、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作为重点学科建设。
一是学校党委坚持高站位、高起点、高标准制定马克思主义学院发展规划。出台了《加强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实施意见》作为长期规划。立足思政课立德树人关键课程建设、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人才培养、科学制定学院十四五发展规划,在学院建设中全面贯彻落实党的重大理论方针、辽宁全面振兴具体要求和学校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发展规划突出教学研究型马克思主义学院特色建设、突出理工科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人才特色培养、突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教学服务社会等重大问题规划与发展。
二是学院党委坚持思想引领人才培养,党建与专业建设同向同行。学院党委构建“党支部+教研室”学习模式,实施“党员干部能力提升工程”,从“学习党章党规”“宣传贯彻党的重大理论方针”“落实育人使命”“强化理论研讨”“立足党建实务”五个方面来抓学习。五年来在全校开展了100余场党的理论宣讲,切实发挥党建引领作用,采取党建加学科建设的方式,将党支部建设与研究生培养相结合。获评辽宁省新时代党建工作标杆院系和“辽宁省教育工委先进党组织”,学院获评沈阳市“工人先锋号”和沈阳市“五一巾帼先进集体”。学院党建为学校2021年获评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思政课是贯彻落实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马克思主义学院在这方面有哪些工作举措?
坚持教学研究型马院建设方向,“以本为本”推动课程建设、坚持集体备课、坚持内涵建设、坚持改革创新推进,形成了系列高水平教学建设与改革成果。
第一,打造金课创样板。所有思政课均建成国家级、省级一流课程。“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获评国家一流本科课程(2020年),“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2020)、“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2020)、“思想道德与法治课”(2020)、“形势与政策课”(2021)、“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2022)获批辽宁省本科一流课程,从整体上有效提升了课程内涵与教学质量,成为省内思政课建设标杆。
第二,坚持备课强基础。坚持制度化、精细化开展集体备课,每年累计开展集体教研活动120余次,开展全校性教研观摩活动,得到教务处及各二级学院同行的好评。围绕党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开展跨校集体备课等工作,如2022年11月结合“二十大精神融入思政课”,受教育厅委托组织5门思政课5场跨校网络备课会,全国百余所高校近2000余名教师线上参加,反响热烈。中国教育报、光明日报、辽宁日报等多家媒体报道。
第三,以赛促教强团队。学院始终坚持“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改、以赛促建”的总体思路,组织教师积极参与各类教学大赛。在已举办的十一届辽宁省高校思政课教师教学大赛,16人获得一等奖。教育部第二届思政课教学展示活动中,4名老师分获一等奖、二等奖。1名青年教师获得全国青年教师教学比赛三等奖、辽宁省赛区第一名。
第四,加强交流扩影响。自2018年来,聚焦于思政课教学改革热点问题,结合教学研究重点,接续召开了四届全国思政课专题教学理论与实践研讨会、三届全国四史教育教学研讨会、三届辽宁省高校思政课微电影情景剧教学展示活动,在全国形成品牌效应,扩大了学校影响力。
马克思主义学院是如何结合大学生学习特点和学校特色开展思政课教学改革的?
第一,注重结合大学生学习特点和思政课内在规律,开展思政课教学改革。形成了思政课情景剧教学法等一批教学改革成果,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开展思政课教学,不断在教学实践中推动教学改革与时俱进。教学方法改革连续四届获评省教学成果一等奖,思政课情景剧教学法的理论与实践研究(2012);基于跨校修读学分的思政课混合式教学法研究(2018);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1+N协同育人模式的探索与实践(2020);高校思政课4M专题教学模式探索(2022)形成了情景剧教学法、专题教学法、混合式教学法等入选教育部择优推广的高水平教学法。
第二,聚焦内涵见成效。注重与行业特色结合,赓续红色血脉、厚植蓝色情怀。融入空天报国内容,突显航空航天精神内涵,对接航空企业、运用校友资源、利用校内资源,开设“中国航空史与航空精神在线视频课程”,作为特色思政课教学在线资源。依托校内红色文化展示,充分运用“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思政课教学基地,扩展课堂教学模式和空间,在提升学生政治素质、思想觉悟、理论知识、实践能力方面效果突出。近年来11位思政课教师经全校学生投票当选“沈航大学生我最喜爱的老师”,人数和比例均居全校之首。
马克思主义学院是如何加强学科建设,推动思政课教学高质量发展的?
围绕马克思主义理论重大理论问题研究,讲好党的创新理论成果,以支撑思政课教学和学科发展为主要目的,坚持久久为功,推动学科建设开展
第一,以特色团队推动高水平成果形成。在高水平课题立项、平台建设、科研团队打造方面下工夫。形成了党史党建重大问题研究、国家制度优势与治理现代化,思政教育与心理健康融合三个方向明确的科研团队,制定了《马克思主义学院科研团队建设方案》作为推动科研工作支撑思政课教学改革的科学规划和制度保障。
第二,以科研平台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2020年获批辽宁省教育厅新型智库项目——辽宁省四史教育研究中心,是省内第一家四史教育研究科研平台。2023年获批辽宁省思政课虚拟教研室,是辽宁省第一个思政课虚拟教研室。此外还获批市、校科研平台各两项。依托平台凝心聚力,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推动思政课教学成果形成和交流。
第三,以国家级重大项目促进科研水平跨越式提升,使科研水平上台阶。在稳扎稳打、久久为功、逐步推进的指导理念,近年来学院接续获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4项,获批教育部思政课教师专项8项、获评省社科基金项目20余项,获评省哲学社会科学成果奖2项。
第四,以科研推动学校和学院文化建设。自2009年开展校人文讲坛以来,已连续开展16年,累计开展讲座300余场,讲座内容丰富,为构建大思政格局,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空间,传承文化起到了重要作用。
马克思主义学院是如何以入选辽宁省示范马克思主义学院为契机,加强传承文化、服务社会功能建设的?
着力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全方位做好社会服务,在理论宣讲,跨校选课,听课调研,利用自身资源,结合辽宁教育发展和地方文化建设,提供相关服务。
第一,依托思政课优质教学团队,扎实开展高质量理论宣讲。以省教学名师为主的宣讲队伍,五年来深入共青团辽宁省委、沈阳铁路集团公司、驻沈部队、各市区县机关单位、大中小学等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开展理论宣讲200余场,推动理论进基层。
第二,运用国家一流课程为省内外21所高校提供优质资源服务,累计选课50000余人。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和教学经验推广。特别是在三年疫情期间,学院概论课国家一流课程、四史教育特色课程跨校使用有效支撑了高校思政课教学的保障工作,并得到了高度认可。
第三,受教育厅委托自2017年以来连续五年组织全省思政课听课调研工作,累计听课专家200余人次,累计听课教师4000余人才。为教育厅开展思政课教学质量评估与提升工作提供了重要工作参考依据,这一工作被教育部作为工作经验进行了推广和报道。学院连续五年承办大学生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领航计划的思政课微电影展示活动辽宁地区选拔展示活动。
第四,推动大中小一体化建设。根据《辽宁省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工作联盟实施方案》要求,学院主动对接铁岭市教育局,积极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工作。建立“中国近现代航空史与航空精神”系列线上课程资源,将理论优势与当代青少年的教育需求结合在一起,有效推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工作。
未来,沈航马院继续致力于以思政课教学方法改革成果和优质教学资源推广为工作核心,以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建设研究为重点任务,以青年教师能力培养为实践应用,以党的最新理论成果为研究重点,以四史教育融入思政课研究为建设特色的“五位一体”教学研究型示范马克思主义学院。